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心理医生手记(十七)——黏人的“牛皮糖”

 2021-06-28| 阅读次数:3656
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心理医生手记
心理医生手记(十七)——黏人的“牛皮糖”

采访时间:2021年4月16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杨禄禄

案例摘要:正确认识儿童分离焦虑

 

西西今年6岁,马上就要入读小学。这个好强的小姑娘是有幼儿园老师的好助手,聪明伶俐,很受欢迎。但近几个月来,西西的表现却令妈妈感到忧心忡忡,西西不愿再去幼儿园,也无法再去幼儿园了。


每个早晨,西西哭闹不愿意踏进校门,母女俩都要在校门口上演一场拉锯战,最夸张的时候双方僵持一两个小时。就算进入了校门,西西也会因为想妈妈而感到心跳加速,手指僵直,无法动弹,校医检查后发现孩子的心跳高达每分钟150下,最后老师不得不通知妈妈把西西接回家去。


西西这样“任性”的行为引起了爸爸的极度不满,认为这是妈妈溺爱孩子的结果,但真的是这样吗?


第一次见到西西,杨禄禄医生就发现西西竟然有很强的防备心,很会看人脸色,嘴里没有一句“真话”,尽挑别人喜欢听的说,问什么,都会给出正向答案,比如问“幼儿园好玩吗?”回答:“可好玩了!”这样富有掩饰性的谈话对咨询的开展很不利,杨医生决定先和妈妈了解情况。


妈妈告诉杨医生,西西这样的行为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去年10月,妈妈和爸爸大吵一架后,恰巧因工作安排去了外地出差。隔天,西西因为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而大哭不止。当天晚上,西西开始做噩梦,在梦里大喊大叫,十分惊恐,从此变得怕黑且依赖妈妈,还经常和爸爸、奶奶吵架,从一个独立乖巧的“好孩子”变成了离不开妈妈的“困难孩子”。


在进一步的沟通中,杨医生了解到,西西的父母夫妻关系一般,近几年来,矛盾不断升级。妈妈一直处于“丧偶式”教育的状态,孩子与妈妈的关系更紧密。妈妈采用的教育方式较为民主,在乎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但爸爸和奶奶都对这种教育方式颇有微词,认为这是一种溺爱。由于育儿价值观的巨大差距,夫妻俩常常会因此产生矛盾,并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杨医生根据妈妈的陈述与西西的行为表现,诊断西西是患了分离焦虑症。分离焦虑是指孩子与最亲近的人分开而产生焦虑情绪,并出现抗拒分离的行为,这一现象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阶段。杨医生把治疗目标分为了缓解西西的焦虑情绪,逐步减少西西对妈妈的依赖和帮助西西回到学校。


为了打破与西西沟通的僵局,杨医生带着西西玩起了沙盘游戏,小姑娘很快沉浸其中,拉近了与杨医生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建立轻松被接纳包容的关系,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沙盘游戏主要是自由创作,从第三次沙盘游戏开始限制创作主题,第三次是“我的幼儿园”,杨医生了解到幼儿园生活并不像西西第一次谈话说的那样好玩,老师也不都是温和的,也有一些严厉的老师经常会批评西西,而且由于西西已经半年多没去上学了,对于幼小衔接的知识学习不太跟得上,这些都是西西往前走的障碍。西西逐渐开始在游戏中说真话,这是个良好的开端。


第四次沙盘的主题是“我的家”,在这个游戏里,西西讲述了自己所认为的家。爸爸总会在沙发上玩手机,却不愿抽出时间搭理西西,还常常会和妈妈因为各种问题而吵架。去年10月父母间矛盾的一次大爆发,西西认为是自己引起的,随后妈妈出差是爸爸和奶奶联手将妈妈赶了出去。在西西看来,家中已经分为了两个阵营,母女俩是一派,奶奶和爸爸又是另一派,她要保护妈妈,同时也害怕妈妈不告而别。


杨医生将西西的想法告知了父母,并探讨可能引起分离焦虑出现的原因,建议爸爸往后的咨询也要一起参与。杨医生介绍,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是因为“生病”了,不是所谓的任性。父母矛盾可能是引起孩子变化的原因之一,夫妻矛盾应当在内部消化,尽可能不要影响到孩子,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为了适当减轻西西和妈妈之间的情感连结,帮助西西减轻分离焦虑,爸爸需要增加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在此爸爸也有委屈,说不是自己不想陪孩子,是只要妈妈在的时候,孩子根本不要其他人。杨医生借此共情爸爸,刚好可以通过这个契机,创造更多的机会陪伴西西,增强父女间的情感连结。经过四次的沙盘游戏,再加上西西父母间的沟通模式的调整,西西焦虑的情绪明显好转,晚上不做噩梦了,并且除了去幼儿园以外,离开妈妈时几乎没有任何担忧和不适。


针对上学的问题,杨医生一方面需要妈妈做出“温柔的坚持”:必须坚持向西西传递每天都必须要去学校的信念,可以不限制时间,但一定要去,想妈妈时可以打电话;送西西到门口告别后,就坚定地离开,可以用拥抱或亲吻的方式来分离,切忌一步三回头;约定好来接西西的时间,并准时到达,这一点十分重要,可以慢慢给孩子安全感;对于西西做得好的地方,及时给与鼓励和反馈。另一方面在沙盘游戏中和西西一起重构幼儿园场景,指导西西用深呼吸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在幼儿园里的生理反应,缓解对妈妈的思念和担忧。杨医生还建议父母和老师提前沟通,理解孩子的问题,让她融入学校,而不是终日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比如早上拜托西西喜欢的老师从妈妈手中接过西西,牵着手带西西进教室,并在西西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时,为她布置一些任务转移注意力。


对于西西在学校就会产生不适生理反应,杨医生也教授了西西技术性应对措施:持续深呼吸,直到从僵直状态中恢复,恢复行动力后,可以立即去找老师,让老师告诉她下一步该做些什么。


一家人听从了杨医生的建议并付诸行动,很快爸爸妈妈惊喜地发现,西西一周中有三天都可以去幼儿园了,他们只需维持与巩固,一切就都会回到正轨的。


分离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婴幼儿时期,孩子由于年龄限制而没有任何自理能力,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从而天然对父母形成了依赖,但总会有那么一天,需要面对分离。有的家长会因为心疼孩子,选择用谎言掩盖事实,但往往事与愿违。杨医生建议,孩子需要的是确定的安全感和控制感,面对分离,父母可以用孩子听得懂的话向他们解释,并告诉孩子返回的时间,不要认为孩子听不懂而选择欺骗他们。另外,要格外注意当父母缺乏帮助孩子健康应对分离经验的意识和行动,孩子不仅可能立即表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和行为,更容易转变成孩子创伤的情感经验,容易形成内心的情结和阴影。因此,如果孩子的分离焦虑严重,还需要及时带他们寻求专业的帮助。

CopyRight © 2024 尊龙凯时(常州市第九人民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9758号-1 网站地图  所有标签  免责声明  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