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五十七)——留在记忆里的人
采访时间:2022年3月25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高婷叶
案例摘要:生命教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连绵的雨,素雅的菊,清冷的墓碑前,你会对逝去的人说些什么?
“消失”的外公外婆
刚读小学二年级的洋洋最近有些反常。原本活泼好动的他,这两天却总是安静地黏在妈妈身旁,追问些颇具哲学性的问题,比如“我们都会死吗?”“人死了会去哪里,是去天堂吗?”“人会有来世吗?”很多时候妈妈含糊其辞,不知该怎么回答。晚上洋洋也不敢一个人睡觉,一关灯就吓得哇哇大哭,非要睡在爸妈中间,美其名曰“左右护法”。即使有人陪伴,还不时问妈妈有没有听到什么奇怪的声音。好不容易安慰哄睡着,洋洋也睡不踏实,总是在梦中惊醒。每次问他害怕什么,他也是含着泪水可怜地看着妈妈小声说:“我也不知道。”几次三番,妈妈意识到了不对劲,于是带着洋洋来到了高婷叶医生的心理咨询室。
聊起洋洋反常表现的起因,妈妈自己眼眶也红了。原来洋洋的外公半年前因病去世,而外婆身体每况愈下,在上个月也过世了。至亲的“离去”,让全家人都笼罩在浓浓的悲恸中,虽然爸爸妈妈没有让洋洋接触一系列丧事活动,也会刻意在洋洋面前隐藏起自己的悲伤,但洋洋从小和外公外婆感情深厚,两位老人的接连“消失”还是让他备受打击,变得疑神疑鬼,敏感焦虑。洋洋的反常行为让本就压抑沉重的家庭氛围雪上加霜,刚经历丧亲之痛的妈妈也常常偷偷落泪,近乎崩溃,说着说着,妈妈又忍不住哭了起来。
死是依托于生的焦虑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存在焦虑”,是指个体察觉到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面临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凡危及个人生存的因素(如疾病、灾难、死亡等)或危及与生命有同等价值的信念和理想(如地位、名誉、自尊、求知、事业等)都会导致焦虑,这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简单说就是,只要人活着,都会感到焦虑。
无法避免的死亡自然会带来难以抑制的焦虑。我们拥抱新生命,却对死亡讳莫如深。当耳闻人生的意外,目睹死亡的发生,当我们切实地感知到无法完全防止一切死亡风险而产生深深的无力感时,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会尤为强烈。尤其对于孩子还没有成熟的人生观,在突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更会产生悲伤难过的情绪。而害怕孩子受到伤害的父母,往往选择让孩子远离“死亡”,因为很多时候,父母也正在努力地处理自己的悲伤。但简单粗暴的回避并不能消除孩子难过的情绪,也无法解答他们对生死的疑惑,被匆忙掩埋的忧伤沉淀在孩子心里,也许会成为他们永远都无法治愈的创伤。
留在记忆里的亲人
看到妈妈哭了,洋洋也“哇”地一声哭了出来。他告诉高医生,外公外婆去世后,爸爸妈妈总是神色凝重、愁眉不展,但他们从不在自己面前哭,也总是在说着“没事的”,他知道爸爸妈妈害怕自己难过,但他依然想知道外公外婆死后会去哪里,他很害怕爸爸妈妈会死掉,害怕自己会死掉,但他不敢问也不敢哭……高医生告诉洋洋妈妈:“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不敢承认对亲人去世的悲伤或者自己对死亡的恐惧,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无助,孩子便会认为这些情绪是不被允许,不能表达、不可外露。父母总是想着如何保护孩子不受伤,却忘记自己也受了重伤。允许自己表达悲伤,接受自己‘脆弱’,慢慢调整好自己就变得格外重要。父母的态度比语言更能影响孩子,不要一味地回避、阻止,可以保持一份好奇心、耐心和尊重,去倾听孩子的问题。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和孩子谈论死亡。因为往往吓到孩子的不是死亡,而是父母欺骗、否认、恐吓的态度。尤其是孩子在询问的时候,他是想借机来探索成人的态度和看法。因此当孩子想要和我们讨论死亡的时候,就要好好把握,把此时看作是一次生命教育的好机会。”
生是万物的开始,而死亡是万物的宿命,如此平常又让人如此痛心。高医生摸了摸洋洋的头发,温柔地告诉他:“虽然外公外婆走了,但是你们共度的这些岁月和快乐不会消失,只要你还记得他们,他们就会永远存在你的记忆里,外婆给你唱过的歌,外公给你讲过的故事,你们在夏天一起吃的西瓜,在秋天一起钓的鱼,都不会消失。你可以带着这些温暖的记忆,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妈妈哭着紧紧抱住了洋洋,压抑许久的悲伤也找到了共鸣,两颗心贴在一起,温暖着彼此。有限的生命,我们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有彼此。
在我们须臾的光阴中,拥有过永远把我们捧在手心的父母,结交过相见恨晚无话不谈的朋友,经历过怦然心动刻骨铭心的恋人,养育过满眼都是我们的小宠物,我们遭受过命运的不公,也获得过命运的庇护。也许我们依然无法阻止衰老降临,也无法回避所有灾害与意外,终有一天,我们会与亲人、爱人生死相隔,永不再见。但人与人之间所有平凡却执着的爱与羁绊,并不会随着死亡消失,那些先我们而去的生灵,将存在于我们念起他们的每个日夜。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体验,当孩子对生死产生疑惑和好奇时,家长们一定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让我们与死亡握手,直视骄阳,向死而生,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父母面对死亡的态度、为孩子树立的榜样,将会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不因死亡和未知退却。
思念曾经的TA,也许可以说:
“谢谢你陪我走过一段路,谢谢你给过我如此多的爱,我很想你,我会好好活下去。我也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