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140)一“春山学”为什么让大众破防?
采访时间:2024年2月20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刘佳鸣
案例摘要:解读“春山学”争c位心理及大众共情
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热闹的春节过后,打工人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工作岗位,开启新一年的搬砖生活。回顾这个春节,热度最高、讨论最广、争议最大的非内娱新学派“春山学”莫属,很多网友表示春晚是一点没看,“春山学”是一帧不落。假期已经结束了,但一个台阶引发的全民大侦探仍在继续。
争C位源于何种心理?
当我们回想日常生活,会发现开会时领导往往被安排在中心位置,吃饭时德高望重的长辈通常会被请到主位,拍毕业照时校长和老师总会被学生们簇拥着坐在第一排的中间,群体似乎能自然筛选出C位最适宜的人选,常见谦让,少见争抢。但在一些圈子中,C位之争并不少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C位是对个人业务能力、流量人气或商业价值的认可,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多的曝光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可以用来缓解新生迭代的群体中对“过气”“不红”“凉了”“被艳压”等引发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此外,对C位的抢占也体现出个体正性自恋的缺乏。一个自恋整合良好的人会体现出正性的自恋情结,他眼中的别人能够为自己提供三种自恋需求:第一种叫做镜映欣赏感,即他人都是能够看到我的,就如同我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一样,带着欣赏;第二种叫做理想他人感,即我能感到身边的亲人朋友、老板老师等都是好的、理想的,所以我也是足够好的;第三种叫做孪生连体感,即感觉到别人,至少有一部分别人是与我血脉相连、福祸相依的,是我的灵魂伴侣。如果无法满足这三大自恋需求,就会不断向外寻求,发展成负性自恋情结,贪婪地求欣赏、求理想、求共鸣,“你觉得你好像用尽了力气,都不知道怎么让大家看到你和听到你”,于是花样百出、用力过猛,渴望被人欣赏,找到理想,获得共鸣。
为什么“春山学”让很多打工人破了大防?
虽然在一些圈子内不乏番位之争,大众对此也是司空见惯,但至今仍在发酵的“春山学”显然已经超越了事件本身,戳中了普通人的情绪痛点。打工人不禁想起自己曾经历过的“上春山”事件,那年团队辛苦一个月,却因为某些爱出风头的同事搞砸了工作成果,其他同事不仅要帮忙收拾烂摊子还要一起背锅;那年大家约好一起准时下班,抵制公司一下班就开会的歪风邪气,但有人却两副面孔背刺老实人,在领导面前刷足了好感。谁能不破防?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员工首先考虑自己收入与付出的比率,然后选择与自己年龄、资历等方面相仿的人作为参照对象,将自己的收入和付出进行比较,当比较的结果让他们感到不公平时,就会产生焦虑、紧张、失望等负面情绪,可能引发消极怠工、离职等负面行为。“春山学”隐喻的职场不公触动了打工人对职场关系的抗争心态,本该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节目中维持同样身份的表演者,被突然打破了平衡,重新分配了身份,这无疑挑起了观众对公平的敏感神经,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和言论,而后出现的“手动上春山”“轮流C位”才让网友感到舒适,此刻,他们心中对公平公正、简单单纯职场关系的向往也得到了替代性满足。
从双手插兜到义愤填膺,“X学”为什么能引发社会共情?
“X学”的广泛使用可以追溯到《红楼梦》,大量的学者和读者从各个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分析,被人们称之为“红学”。而近几年流行的“X学”更像是网络语境中的调侃,是吃瓜群众苦闷生活的松弛剂,毕竟“生活中我们不敢轻易发疯,但我们可以看别人发疯”。网友结合真实的社会现象和个人体验对影视剧、综艺节目中的各种名场面、金句进行放大深挖,揣测阐释,引起大量传播。比如被观众盘了十几年仍屹立不倒的“甄学”,撕开明星和睦假象、贡献很多名场面的“花学”,霸总言论的集大成之作“明学”,中国式大家长领导下的“坞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网民的精神观念和社会心理,也反应出大众对团体中一些规则和行为的态度和共情。心理学认为,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和接纳,因此我们遵守团体的社会规范,包括可接受的行为、价值观、内隐或明确规定的信念。团体对于成员应该如何行动有一定的期望,受欢迎的成员是那些顺从规则的人。本次的“春山学”能引发如此社会共情也不例外,春晚赋予“春山学”更大的群众基础,更有悠闲的假期和丰富的瓜子零食作为能量补充,卷了一年的网友对着自己所见到的违背团体规则的行为重拳出击,既是一种观点表达、情绪宣泄,也是在用玩梗的方式表达当代人的生存焦虑和对维护公平社会秩序的期望。
事件热度虽高,但虚虚实实难分辨,我们仍要倡导理性吃瓜,适度玩梗。“春山”学了,春山也得爬起来,二月杨柳醉春烟,三月山青草漫漫,我上春山,约你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