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心理医生手记(149)——唱个歌怎么成“抗击列强”了?

 2024-05-31| 阅读次数:1609
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心理医生手记
心理医生手记(149)——唱个歌怎么成“抗击列强”了?

采访时间:2024515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刘佳鸣

案例摘要:分析歌手节目引发热议背后的心理机制

 

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24》近期开播,号称全开麦、不修音、一遍过、全程直播、即时投票,真实的心跳让一众网友直呼刺激。首播中,两名外国歌手强势霸占了榜一榜二,让华语乐坛的资深唱将狠狠捏了把汗,一时间,“英子历险记”“五旬老太守国门”“抵抗洋人就是叶赫那拉氏的宿命”之类的梗图层出不穷。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开始疯狂摇人,更有众多歌手毛遂自荐,主动“请战”,至此,一场音乐盛会烽烟四起,仿佛变成了抗击列强的爱国保卫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为什么事件会如此发展呢?

集体认同与归属感:集体认同是个体将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并接受该群体的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本次《歌手》节目中,歌手和粉丝都将自己视为华语乐坛的一部分,因此在面对外部挑战时产生了强烈的集体认同感,从而形成了为国争光、抵抗外部威胁的共同目标。集体认同的核心是身份认同,即个体通过将自己视为群体的一部分,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正如人们常调侃的,“母校就是自己骂了千万遍却不允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母校的一部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无法接受外界的任何诋毁。这种身份认同与归属感不仅能使个体感到自己与群体紧密相连,还能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社会比较与自尊: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大众心理现象,是指个体将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个体在与集体不同的外部群体进行对比时,会更强烈地接受和认同自己所属集体的价值和特点,这被称为“反差效应”。比如一些粉丝会将自己喜欢的歌手与其他歌手进行比较,以此证明自己喜欢的歌手更有实力。特别是在与外部歌手进行比较时,渴望证明我方歌手更优秀的情感也会变得更加强烈。这种社会比较往往涉及到自尊的维护,即如果自己喜欢的歌手表现不佳,粉丝可能会感到羞耻,认为自己的自尊受到威胁。一生要强的网友绝不认输,当他们看到我方歌手势单力薄后,便开始采取行动,点名多位实力派歌手参加节目挽尊。

渴望认同与自我实现: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被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虽然全程直播的压力会让人有所顾虑,但此刻热度正盛的节目对于很多歌手而言,不仅是一个展示自己音乐才华和实力的难得机会,更是一个获得观众、评委以及业内同行认可和赞誉的平台。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众多歌手纷纷站出来申请参赛,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增加了更多话题度,把节目推向了更高的热度。

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当一个群体面临外部挑战时,内部成员可能会产生应激反应,包括紧张、焦虑、愤怒等,比如演唱中全程紧绷甚至发挥失常的歌手,屏幕前恨铁不成钢的广大网友,还可能因内部失利而引发广泛的民族主义情绪。民族主义情绪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强烈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对其他民族的排斥和歧视。比如一些歌手和粉丝可能将外部挑战视为对自己民族的挑战,将个人行为上升到民族行为,从而产生民族主义情绪,表现为对外部歌手的敌意和排斥,“腾,国危,吾慌,速归,驱洋,救国。——叶赫那拉”“韩红老师的藏军救援在路上了,腾叔蒙古军能到吗?”适当的调侃无伤大雅,但过度的民族中心主义是不可取的,即只从本民族的立场出发,以自己的民族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民族,这种倾向可能会导致对其他民族的歧视与偏见,影响民族间的交流和理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音乐盛宴也变了味道。

音乐节目变成“抗击列强”,很多人说看到了如今华语乐坛歌手和观众的不自信。在求真求实的赛制要求下,许多参赛歌手的表现并不能让人满意,被网友戏称“草莓音乐节大战格莱美”,更多的歌手甚至没有勇气去迎接这样的挑战。老将仍要“出战守国门”,新生代力量却难以寻迹。外国歌手的加入正如“鲶鱼效应”中的鲶鱼一样,给安逸地待在华语乐坛虚假流量中划水的歌手们带来巨大冲击,督促他们睁眼看世界,努力游起来,以激发新的竞争与活力。

央媒评《歌手2024》狠狠撕下了内娱的遮羞布,当歌手没有捷径,少一些科技与狠活,菜就多练。营销炒作、科技修音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不堪一击,作为观众,我们乐见这样的遮羞布被撕下,知耻而后勇,少些小动作,多些真本事。博采众长、百花齐放、从容不迫、无惧挑战,这才是我们本该有的气度与自信。

CopyRight © 2024 尊龙凯时(常州市第九人民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9758号-1 网站地图  所有标签  免责声明  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
友情链接: